MENU

Montessori

認識蒙氏教學

瑪利亞·蒙特梭利是義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的醫學博士。在擔任啟智學校校長期間,接觸智能不足的兒童,她發現,智能不足不是醫學上的問題,而是教育上的問題,因而觸發她從事教育的決心。

1907年,她在羅馬貧民窟成立了『兒童之家』,收容六歲以、正常但缺乏關照和教養的孩子,以教室為實驗室,仔細觀察孩子,並詳加記錄,以科學家的精神從事教育工作,不斷地觀察、分析、解釋、再觀察,以求了解孩子個別性的特質和需求。她發現孩子內在儲存著大量的能量和旺盛的生命力,並且渴望學習。只有當孩子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出於自願的時候,才會得到學習的樂趣,而且會專注其上,全心投入。她聽到孩子內心的呼喊,『幫助我!讓我自己做』。

蒙特梭利經由在孩子身上的發現,了解到『學習』是成長的一個過程。教育者、成人必須認識孩子的本質,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明白孩子的想法,支援孩子的作法,預備合適他們成長的環境,找出幫助孩子的方法,讓孩子順應他們本身的天賦和生命,發展的時刻表,以自己的力量去成就自己,這就是蒙特梭利教學的方法。

 

范魯蓉 

 

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

蒙特梭利以其醫學背景及科學精神,觀察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發現全世界所有的孩子,不論出生在何處,成長背景如何,都擁有一種極富創意本質的心智狀態,這時期的孩子能輕鬆而不自覺地,從環境週遭吸收一切並予以消化,幫助他建立各種的能力,蒙特梭利稱之為「吸收性的心智」。此時期分為兩個階段:

  1. 0-3歲為無意識的吸收,凡是他看到、聽到、感覺到的一律照單全收,而且能快速的學習,以語言為例,成人並未刻意教導孩子,他們卻毫不費力就學會了,不但如此,也以同樣的方式學會了所屬群體的社會生活習慣及文化範。
  2. 3 – 6歲是有意識的吸收階段,由於語言能力及見識的增長意志力也逐漸浮現,他們能有意識主動去吸收各類資訊,且顯露出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 心,想要去瞭解生活中的事事物物,渴望獨立。蒙特梭利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中立的,他不在乎吸收什麼,只要在環境中發現的他都能吸收,包括社會習慣、道德行為、文化、信仰、情操及其他感情等,都儲存在記憶裡。心理學家稱此種力量為牧內美(Menme),是一種超級的記憶力。仍是在吸收性心智狀態下進行,因此孩子此時所處的環境,及相關人事物的舉止及行為表現,將影響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及未來生命成長的品格和價值觀。

近代大腦科學的研究,也告知我們人是記憶的產物,過去的經驗,不論多麼微小,對我們今天的人格都有影響,而記憶的本質是人格形成的神經機制。0-6歲是神經連接速度最快的時候,5歲時大腦活化程度是成人的二倍半,幼兒急速吸收來自各方的訊息,修改自己的行為來適應外面的世界,這段歷程就是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適應」(accommodation)和「同化」(assimilation)也是人格發展的重要歷程,因此我們不得不欽佩100年前蒙特梭利對幼兒生命發展奧秘的探討與發現,與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不相違背,也更了解人類心智機能的吸收階段,環境的品質和教養的良窳,都奠基在六歲以前,而不是在大學時期。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是以一個「人」的發展為中心,為了幫助生命的整體發展及人格塑造,在她的教學方法中重視「日常生活練習」,對幼兒人格品性的教養,是極俱功效,我將在下一次再作介紹與分享。

 園長奶奶 98/12/1


蒙特梭利日常生活教育的理論基礎

1907年蒙特梭利得到一個實現她教育理念的機會,在羅馬的聖羅倫斯貧民區的公寓裡,第一所「兒童之家」」(Casa dei Bambini)成立了。她將此處當作他的實驗室,正式著手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施,並期盼著見到結果。

蒙特梭利認為出生至六歲,是兒童的成形期,也是發展的重要階段,此時期的學習應著重在認知及人格的塑造,並且要在一個以真實為導向的環境中進行,目標清楚、過程務實,讓孩子為有所為而為。

「家」是孩子第一個最熟悉的環境,是引導孩子學習最理想的場所,家居生活中的各種日常用具用品,是最自然的教材,有助於此段時期的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幫助自己成長,因此她將「兒童之家」佈置成「家」的模樣,將一個家庭中所需要的整套設備,如:小桌子、小椅子、小洗手台、櫥櫃、小掃帚、雞毛撢、小刷子、餐具、餐巾、各式用品等,一應俱全。當孩子看到這些東西,熟悉又親切,對於媽媽每天操作的家事,他們原本就很想去嘗試去模仿,蒙特梭利善用此一事實,幫助孩子在自身的環境中活動學習,這是蒙特梭利獨具慧心的安排,也是她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稱之為「日常生活練習」。

日常生活練習中的四個動作發展

  1. 禮儀與美德(Grace and Courtesy)懂禮貌的問候回應,尊重他人,懂得禮讓,舉止合宜。
  2. 全身活動(Movement of the Whole Body)從大肌肉到小肌肉的協調,提供練習肌肉的能力,一直到優雅的移動(Walking on the Line)。
  3. 手的活動(Movement of the Hands)手及手指運動的能力,一切的活動由此開始。
  4. 肅靜練習(Exercise of Silence)讓孩子瞭解自己是行動的主人,能達到對自己身體的控制,學會安靜和沈靜。

日常生活練習的四方向

  1. 動作的控制(Analysis and Control of Movement)意志力與身體的結合,情緒的和平穩定。

  2. 照顧自己(Care of the Person)獨立、適應環境的能力

  3. 照顧環境(Care of the Environment)

    • 室內:環境整潔,有秩序擺放物品,備餐、洗擦物品等。
    • 室外:照顧小動物,植物盆栽,整理花園。提高生活品質,使環境舒適優美。
  4. 環境關係(Social Relation)分享關懷,與同儕有友好和諧,人際關係良好,適應社會生活的環境。 

環境的條件 

  • 適合孩子尺寸的用品用具
  • 真實的、又具吸引力(美的、完整的)
  • 可以自由去使用(安全的、可移動的)可隨時取用
  • 有秩序、有限制的(限量的)
  • 安靜又舒適、乾淨、完整環境
  • 有支持、可協助、能瞭解欣賞、包容、關懷他的成人(老師或父母)

引導的方式

  • 第一階段:透過感官,使孩子產生動機(他在做什麼?)
  • 第二階段:讓孩子明白如何一件事(他怎麼做呢?我要看清楚。)
  • 第三階段:想要去嘗試(我要做做看,原來是這樣的。) 認知的瞭解。
  • 第四階段:反覆去做,做到滿足為止(自我實現,滿足而喜樂。)

成人的協助

  • 幫助孩子自行處理自己的事,成人不要代勞
  • 信任他,不打擾干涉他們
  • 適時的支援
  • 給予肯定和欣賞
  • 幫助孩子經由他個人的努力而成長

日常生活練習的目的

  1. 直接目的
    • 適應環境的能力
    • 獨立工作的能力
    • 協調動作,增加技巧
    • 培養專注力和耐心加強
  2. 間接目的
    • 身心合一
    • 協助意志力的發展

蒙特梭利的日常生活練習,是幫助孩子手、眼、腦的並用,自然的發展自己,蒙特梭利認為孩子具備比成年人更高一層的智慧,擁有活躍的心靈、吸收性的心智;但必須在環境中去獲得經驗、產生聯繫;因此我們必須給他們一段時間,去瞭解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透過動手、動腦,使自己的生活可以順利進行,成為自己行動的主人。 

范魯蓉